close

  “我在這兒有兩套房子,一套是對面這個樓的五層,還有一套是邊上那座樓的八層,以後有了孫子上學離學校也近。”看著框架已經建起來的樓房,平增臉上帶著笑容,“不像別的小區,我們原來的鄰居會搬過來,都是熟人。”
  平增是北京海澱區玉淵潭玲瓏巷的居民,他住了50多年的房子現在已是平地。那片位於三環和四環之間的居民區,曾是有名的城中村,是一塊拆了19年也沒有拆動的“硬骨頭”。雖然周圍是整齊的居民樓、商業區,但玲瓏巷中蓋滿了房子,外來人口聚集,“臟、亂、差”占全了。居民為了多要補償款,同時為了多些空間出租,將房子不斷蓋高,最高的蓋了7層。有的樓與樓幾乎挨著,站在窄小的衚衕向上望,只能看見“一線天”。
  “環境差不說,我特別擔心火災,一旦著火,消防車進不去。”平增和其他居民一樣,盼拆遷盼了很多年,但是由於當初是商業用地,開發商一開始沒有與居民達成協議,隨著周圍地價上升,城市綠化用地增加,開發成本越來越高,玲瓏巷就成了歷史遺留問題。
  雖然海澱區是全國科技、教育的高地,但也有典型的城鄉結合區域。為了啃這塊“硬骨頭”,海澱區通過舊村改造、城鄉規劃、集體土地利用、生態環境建設等機制,破解“城市病”。
  玉淵潭地區的玲瓏巷和五路居地區,老舊住宅集中,按照單個項目運作,開發成本高昂。2012年,海澱區政府將這兩個地塊作為一個綜合整治項目統籌考慮,將五路居地區統一規劃為回遷安置用地,用於安置玲瓏巷及五路居地區的回遷居民,將玲瓏巷地區調整為以產業為主的混合用地,形成新的園區。
  “我們先是與原來的開發商解除合同,把玲瓏巷的原居民安置到五路居。原來五路居有些集體產業,在玲瓏巷的商業建設中給予補償,這樣社員股民的利益得到保障。”玉淵潭農工商總公司總經理劉鳳英也是農工商股份合作社董事長,她說,這種政府主導、協同規劃的模式,既順利拆遷了原來拆不動的地段,而且整體環境提升後,集體經濟不僅沒有損失相反還壯大了。
  “我們原來也不願意,期望值挺高,後來一算賬,覺得很划算。”平增說,自己的愛人最初不同意,劉鳳英打了近1個小時的電話做通了她的工作,“我原來70多平方米的平房,到五路居給了兩套房子,一共140多平方米,一套的租金就有可能相當於過去自蓋3層小樓的租金,以後玲瓏巷的集體產業我們還能分紅,幾方受益”。
  平增說,從設計、拆遷、新樓規劃,甚至包括施工,都有居民全程參與。
  海澱區委副書記、區長孫文鍇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,協同規劃的終極目的是統籌資源優化配置,實現富民、便民和生態環境的提升,在這當中,城市管理實現了從靜態、宏觀向動態、微觀的轉變。在實踐過程中,強化鎮村主導、農民主體角色,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,重大事項提交鎮人代會討論。
  在香山四王府地區改造過程中,戶型設計、樓體外觀、樓宇佈局等也都是村民自行確定的方案。
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建所副所長杜寶東認為,城市規劃的編製過程是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,過去政府的規劃只關註靜態結果,海澱區的協同規劃則是一種城市管理創新,把原來政府單方面的決策,變成與政府各層級以及居民、企業的共同決策,而且關註微觀人的意見和體驗,註重動態的調整,照顧到各方的利益。  (原標題:北京海澱區:19年沒拆動的城中村換新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q06cqbz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